這是一本由《心態致勝》所提倡的「成長性思維」延伸而來,給第一線教育人員的操作手冊,目的在協助教師建立成長導向的教室。因為教學對象是孩子,所以本書也可以作為家長平時在經營家庭文化時的參考。
師生關係:建立學生的安全感
在與學生經營關係的部分,作者提出了,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,包括讓孩子知道老師對他們的能力有信心、成績不如成長來得重要、和老師在一起,所有能感到安全感。具體建立安全感的方式包括尋找師生的共同點,或是和學生一對一接觸。
親師關係:邀請家長一同打造成長型環境
親師溝通可使用三明治寫法(孩子的優勢+期許改進的地方+孩子的優勢),並提供家長在孩子面對學習困難時的回應方式,鼓勵家長與孩子合作。杜維克在《心態致勝》中寫到:「如果家長想要給孩子一份禮物,他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,就是教導孩子熱愛挑戰,對錯誤感到好奇,享受努力以及持續學習」。
給予孩子適性的挑戰
作者依據經驗,整理出一套能持續帶來成效的公式:滋養的環境+具挑戰性的課業+高期望=成長,並釐清公平與平等的差異,強調為每個孩子提供適性的挑戰。
表現優異的孩子,除了提供高度個別化的教學計劃之外,也需要建立成長性思維。確保孩子對於接受冒險感到自在,並強調學習必經的努力與過程。當孩子失敗時,和他討論失敗的感受,以及如何解決問題。
平時表現優異的孩子,如果認為自己會答錯,很容易會用「我不知道」來敷衍了事,如果他真的答錯,他會變得非常的沮喪。而成長導向的教室,會讓孩子知道這裡很安全,可以承擔冒險和犯錯。寫作是鼓勵和挑戰孩子思考的有效方式,在寫作當中沒有對錯,只有思維以及他如何支持他的思維。藉由孩子的興趣讓他做獨立專題,鼓勵他投入高階的學習,學習提問及尋求解答,並在解答中衍生更多提問,在給予孩子分享歷程的機會。
畢馬龍效應:「被寄予厚望的學生,學習成效也會較高」,師長對待孩子的期望可能預演了孩子的學習成效。
「個人讚美」VS「歷程讚美」
在書中也提到,關於個人讚美與歷程讚美、個人批評與歷程批評的差異。
個人讚美在一個人成功時或許無傷大雅,但孩子無可避免會遇到挫折。多數人並不喜歡感覺是個糟糕的失敗者,所以他們會避免接受挑戰以維護自尊。
但當讚美著重於過程的時候,孩子對於接受新挑戰、面對錯誤和挫折復原力的意願,就不會因為自我效能嚴重受損,而輕易放棄。歷程讚美,強調過程的努力、策略練習以及具體的事項,「我注意到你是如何」、「我欣賞你做的努力」、「如果你…是否會有所改變」,而歷程評語,則包含「你只是還不會,我們換個策略試試」。
比讚美更重要的事
根據杜維克的觀察,多數的家長和教師都會過度讚美,然而發展成長性思維的絕佳方式,不是給予歷程讚美,而是在孩子努力的過程中與他們互動,任何時候要是可以用「參與代替讚美」那就去做吧!賞識孩子提出問題,看到孩子運用有趣的策略,可以向他們請教,跟他們討論思考過程以及如何從錯誤中學習。
成長性思維的前提―訂定目標
設定目標並運用成長性思維克服挑戰,如果對於想要的事物缺乏具體的想法,就很容易退回定型化思維。恆毅力的概念和成長性思維的智力增進觀,是相互連結的。艾瑞克森在《刻意練習》中,主張人們有能力透過刻意練習,開發自己的潛力,潛力可以透過學習和練習,持續的發展。是大量刻意的練習導致成功而非天賦能力。
表現目標VS學習目標
表現目標:在法文課拿到A。
學習目標:學會說法文。
人們會為自己設定這兩種目標,但是只有學習目標才能營造成長型導向的學習氛圍。在成長型導向的教室中,作業會具有挑戰性,在過程及成果上力求公平與多樣性,引發學生的興趣,學生能在被指派的作業中找到意義與價值,由學生主導,鼓勵冒險和發展創意策略,評量方式多樣化且私下進行,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步調學習。
更好的評分方式
作者設計了成長型思維的評量方式,讓學生以「懂了」、「懂一部分但還需更多練習」、「我還沒搞懂」,來幫自己檢視學習成果。
學習如何經歷錯誤
將錯誤常態化,師生可以一起說「錯的好!」,並請學生思考錯誤的根本原因並發展策略,幫助學生遇到瓶頸時可加以運用,鼓勵學生先詢問三個同學再問老師,用開放式問題,例如:「你認為為什麼會發生?」、「下次如何避免同樣的錯誤」以及撰寫反省日誌。建設性的錯誤與挫折,可以轉化為寶貴的學習機會。
從電玩機制推演而來的教學策略
作者在孩子沉迷的電玩文化中發現,即便面臨反覆的失敗,為了達到目標,孩子還是可能持續嘗試。因為永久失敗的威脅,在電玩中並不存在,每個玩家擁有無限量的改進機會。作者也從遊戲機制中,歸納出具體可運用的九種教學策略。
「不知道」VS「還不知道」
成長性思維中有一個「還沒」的原則。人們對於「失敗」這個詞彙看得很重,因為他似乎意味著一切已成定局。而當我們改為「還沒」學會的時候,他是在提醒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以及我們和目標的距離。
專題式學習一整合處理知識的能力
我們邁入一個隨時充斥著即時與無限資訊的環境,因此對於學生來說知道或記憶資訊已經不那麼重要,更重要的是尋找分類、分析、分享、討論、批判以及創造資訊。專題式或探究式學習都是提供學生真實世界的真實問題,過程必須運用深度思考及合作來解決。
師長的自我更新
擬定學習計劃
當我們長期處於付出模式後,我們會感到自己精疲力竭,而此時就需要回頭更新與照顧自己。史蒂芬科維在《與成功有約》當中提到,有十項領域是需要我們不斷更新,包括體能、社交情緒、心智精神與心靈等,想活出均衡的生活,意味著投注必要的時間更新自己。
練習自我對話
我寫出自己心裡的定型化思維,並修正為成長型思維。
附上書中提到的幾句經典詞句及內容:
。成長性思維就是遇到挫折、困難、挑戰、威脅的時候,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從中學習。
。固定和成長思維是光譜,在不同情境可能展現不同思維。
。營造容許犯錯的安全環境。
。在孩子犯錯時,告訴他:「看哪!你的腦袋在成長!」
。如果孩子碰到挫折就放棄,你可以:1. 鼓勵他再試一次 2. 讚美他的努力 3. 讓孩子理解「犯錯」—這是學習成長的方式。
。有人犯錯時不要笑、人人都能學、如果第一時間學不會,那麼換個方式、不要害怕求助。
。「我對數學一竅不通」、「我不是那塊料」,但這可能是因為學習的過程中,他在語文上所投入的時間遠大與數學,他避免了數學的挑戰,而忙於鞏固自己語文學霸的地位,然而人類大腦的可塑性是終其一生的。
。練習後設認知的策略:試著思考並觀察學習過程思考:「我們是如何去想事情的?」表示學生必須停下來,思考和評估他們現在所處的位置,他們如何走到這要前往?何處一起?該如何前往?
。在成長型的學習環境中,學生會知道比起成績更重要的是,如何達成和老師共同設下的目標進度。